close




管子的異想世界

作者 愛蜜麗•諾冬

譯者 呂淑容



《管子的異想世界》是一本可愛的小書。書名可愛,封面可愛,內容也可愛。但這卻不是一本口香糖式、嚼完就吐掉的甘味書籍。本書是一個三歲小女孩的自述,也是以法文寫作的比利時籍女作家諾冬的半自傳式幻想小說。



這個題材聽起來令人難以致信,三歲小孩能有什麼事情可寫成自傳的?然而這就是本書迷人之處。作者諾冬用讀者料想不到的方式,以簡潔有力的筆調描繪了生命初始時期的張力、不安、懵懂幸福的自滿、以及最後被迫「成長」的過程。

這個異想世界一開始並沒有諾冬,只有神。而神是一條管子。這種管子式的存在也正是嬰兒存在的開始。每個嬰兒在最初都是神。在這個階段神什麼事也不做,只管吸收、消化、排泄,跟一條管子沒有兩樣。老實說這種存在方式並不壞。書裡的這個嬰兒安於這種管子式的存在,一直到兩歲都不動、不哭、毫無反應;父母醫生都無計可施,只好認命以為她是個植物人。然而在兩年之後植物突然醒了。醒來的幼兒意識到週遭的世界對她是有意義的,但卻堅信自己仍舊是像神一樣的存在,醒來的世界一切理所當然以她為中心,為她而運轉。然而好景不常,她三歲的時候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,那就是原來她的世界、她的樂園,並不是永恆不變的,而她無法阻止這些改變;原來她並不是神。於是三歲小孩試圖自殺未遂,只留下頭上的疤痕。



在《管子的異想世界》中,作者諾冬試圖將兒時記憶和哲學思想融合在一起傳達出來。這種嘗試在本書的第一部份甚為成功,諾冬描寫嬰兒腦中的思緒,時而幽默風趣,時而充滿詩般的哲理,讀來令人忍不住思索自己幼時是否也有同樣的經歷。但在本書後段幼兒醒來之後,關於童年經驗的描述開始流於老套,並且不時可感覺到成年作者隱身在幼兒背後講述大道理的斧鑿痕跡。當然,其中也有令人拍案叫絕的部分。比方說幼兒在兩歲的時候其實已經能夠運用法語和日語,但卻策略性地選擇自己吐出的字彙,不著痕跡地操控大人。此外,幼兒跟日本籍奶媽之間真摯情誼也自然生動,毫不做作。



雖然作者在本書結尾寫道:「在那之後,就再也沒發生任何事了。」但這顯然不是真的。三歲的諾冬告別了童年伊甸園,正視並接受了現實世界的冷漠和不仁。作者撰寫本書,像是以哈哈鏡觀看這段異國童年經歷,其中呈現出來的景象或有誇大扭曲,但卻使我們看見了正常鏡子顯示不出來的細節和意象。《管子的異想世界》文風流暢,充滿巧思又有趣。諾冬以自信的手法描繪出自大卻令人憐愛的小女孩管子,這本輕薄短小的小書可以讓讀者在第一次狼吞虎嚥閱讀完畢之後,還會一而再,再而三地反覆細讀。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
這篇也是邀稿。因為譯文是從法文直接譯過來的,丹泉沒有閱讀法文本,無法評斷翻譯的部分。譯者的中文十分流利,並沒有什麼特別不順拗口的句子。唯一有點問題的地方出在提到地震的時候:「我帶著芮氏級度表上八級強度的心跳」(第131頁)。芮氏地震儀測量的是「規模」,指的是地震本身的大小,震動的強度是「震度」。所以這裡不知是芮氏規模八還是震度八級。不過這算是無關緊要的小問題,意思的確有傳達出來,只是丹泉自己神經過細,看見了覺得難受而已~



這的確是本滿有趣好看的小書,只是在前面大張旗鼓討論管子的形而上學之後,忽然變成兒童成長日記,讓人有點適應不良。丹泉覺得開卷好書評審說得很妙,「拿牙籤當關刀耍」。 ^_^














-----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ANZANI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