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台灣電視上翻譯節目字幕的錯誤,可以說多不勝數。專門播電影的台就不提了,時有令人瞠目結舌的翻譯;連以知識性著稱的Discovery,National Geographic,Knowledge Channel這種頻道,字幕也鮮少有從頭到尾正確無誤的。
字幕翻譯並非不能吐槽,也的確有人記下來向頻道公司反映。National Geographic剛在台灣播出的時候,第一天丹泉就打電話去罵過他們〈當時的確有謬誤實例,到現在已經忘懷〉。接電話的人倒也有氣度,謝謝丹泉之後表示會反應上去。除了打電話之外,不時也可以見到觀眾在報端投書。光是平日不看電視的丹泉,偶爾在家人看電視時抓到的錯誤,就有不少。比方說National Geographic一集講中國大陸panda的節目,提到四川省一些現今人口密集之地,曾是「old panda retreats」,字幕譯為「古代貓熊的撤退路徑」,令人哭笑不得。又如Hallmark頻道的科幻影集Voyager,更是錯誤百出。「Your coffee's not even cold, and you are making changes.」這種簡單的英文句子,都能譯為「咖啡還沒冷,妳就已經在改變了」,儼然卡夫卡的metamorphosis。這樣的錯誤不勝枚舉。對絕大多數觀眾來說,字幕並不是參考用的。沒有字幕就是有人絕對看不懂。因此字幕應該力求正確,要不然觀眾看的就是別的東西,並非原來的節目。



至於公共電視的節目,現在似乎有一定的水準,然仍不能免於無誤。九年前公視還在籌委會階段的時候,國外影片都是委託學術界人士或有經驗的業界人士翻譯,當時的價碼就已經十分高昂,一小時〈事實上只有四十七到八分鐘〉七千台幣起跳。但是稿子回來的時候仍會出現「柏斯敦的茶宴」〈這是某有經驗業界人士的作品〉這種一看就令人吐血的翻譯〈諸位不妨猜猜原文為何,提示:影片和美國獨立戰爭有關〉。更有當時在國立大學教書的講師前來接稿,結果其譯文完全不能用,但該人的確在國立大學外語系任教,不便直接退稿,因此便商請該系系主任審稿,結果系主任審完稿大嘆此稿謬誤之多,還勞動數位教授一同修正。這位講師後來也就沒有在公視翻譯國外節目,似乎也不在該國立大學任教了。



影視翻譯,多半都有script。譯者拿到工作的第一步,就是對照影帶和腳本,腳本可能有多,有漏,有錯,一切都該以影帶內容為主。如果影帶內容有從其他語言翻成英文的部分,譯者若是只通英文,不通其他語言,自然以英文內容為主。空白的地方不需補白,以免越補越錯。有時也有沒有script的帶子,那就要聽譯。〈十餘年前丹泉剛踏入此行時,第一份影視翻譯的工作就是聽譯National Geographic的節目,到現在還記得那節目講得是Baja California的pelican生態〉丹泉的做法一向都是聽英文然後直接寫下中文,這絕對是最快的方法。聽譯的價錢通常只有有腳本節目的一倍,但事實上真正高明的聽譯者絕對值得兩三倍的價錢,奈何業界無此共識。影視翻譯除了上字幕外,有時節目還必須配音。這時候除了一般翻字幕的準則,如將各種長句、倒裝句、子句設法分解或組合成較完整或看起來不會太突兀的短句,計算字數,注意翻頁之外,配音的節目還需配合畫面與內容的速度,並力求口語化,這又比一般字幕翻譯難一些。



提到口譯,丹泉個人經驗,口譯多半都是consecutive,真正simultaneous的case其實不多,因為後者需要良好設備配合。丹泉沒有受過任何地方的正規口譯訓練,完全是打鴨子上架。可怕的是,上的架幾乎全是simultaneous的case。更有甚者,這些case沒有正確的設備,譯員只能聽到一路聲音,也就是說丹泉只要一開口,就聽不見原文來源,因此這樣的口譯效果自然大打折扣。除了設備之外,口譯最重要的就是準備工作,事先蒐集越多的資料,做起來就越輕鬆。畢竟不是所有口譯場合都是閒聊天型的。丹泉淺見,simultaneous的口譯是所有翻譯工作中最難的,必須非常集中精神,壓力很大,因此國際會議需要即席口譯的,多半都是二十分鐘一輪。在這種情況下,完整和正確是最重要的,能有餘力講求優美表達者,恐怕不多了。














-----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ANZANI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